• 左
  • 右

1996年  第18卷  第4期

摘要:
使用叠靶技术测量了22.5MeV的质子照射天然钨时生成~(181)Re、~(182)Re~m、~(182)Re~g、~(183)Re、~(184)Re~m、~(184)Re~g和~(186)Re的激发函数。估算了~(186)W(p,n)~(186)Re反应生产用于治疗的放射性核素~(186)Re的厚靶产额,并与~(186)W(d,2n)~(186)Re反应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比较。
摘要:
采用两步激光-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定了铁和镍同位素。用532nm脉冲激光蒸发铁-镍合金及硫酸亚铁样品,蒸发产生的原子采用染料激光共振电离并由飞行时间质谱探测。结果表明,激光蒸发产生的原子束和共振电离激光之间具有很好的时间匹配效率,与连续加热原子化源相比,样品利用率提高了约三个量级。
摘要:
用含重水0%、10%、30%、60%、90%的BG-11培养基培养满江红鱼腥藻(Anabaenaazollae)并测定不同生长时间的光合活性、呼吸活性、固氮酶活性以及生长曲线,同时测定了室温吸收光谱及低温荧光光谱,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细胞形态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重水使指数生长期后延,显著抑制光合活性、呼吸活性和固氮酶活性;随着重水含量的增加,藻胆素和类胡萝卜素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光系统Ⅰ与光系统Ⅱ的相对荧光强度F_(733)/F_(695)变小,光合作用光能分配趋向于光系统Ⅱ。根据净光合最大值和固氮酶最大值讨论了氘的同位素效应。
摘要:
研究了温度对90-19/U模拟高放玻璃固化体浸出的影响,得到了不同体系的反应表观活化能,确定了浸泡过程的控速反应步骤。实验发现,用去离子水浸泡,温度的升高会使玻璃固化体浸出反应的控速步骤由离子交换反应向网络溶解反应转变,而在模拟地下水中浸出的控速步骤是离子交换反应,且不随温度而改变。
摘要:
利用水相酸度可控的恒定界面池,研究了在298±0.5K下2-乙基己基膦酸单(2-乙基己基)酯-加氢煤油Na_2SO_4体系萃取钇的动力学,以及在动力学坪区,Y~(3+)离子浓度、萃取剂浓度、酸度及水相SO和Cl-离子浓度对萃取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可能的萃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萃取过程为扩散和化学反应混合控制过程。在动力学坪区,萃取过程的速率决定步骤发生在两相界面处。
摘要:
研究了DHDECMP-十氢萘-二甲苯在硝酸体系中对镅(Ⅲ)的萃取和酸性萃取剂HPMBP及HTTA与DHDECMP对镅的协同萃取。结果表明,在pH=1─3之间,浓度为0.3mol/1时,主要协同萃合物是Am(A)_2·NO_3·HA·2DHDECMP(HA代表HPMBP或HTTA)。DHDECMP与HPMBP、HTTA协同萃取Am ̄(3+)的协萃系数分别为10 ̄2─10 ̄3和10 ̄2─10 ̄4。
摘要:
用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测定了两种国产二烷基硫代磷酸的组成;测定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在有、无常量Nd+Pr存在时萃取示踪量Am~(3+)和Eu~(3+)的分配比。实验结果表明,当存在常量轻镧系元素时,适当皂化的二烷基二硫代磷酸对Am~(3+)有一定的萃取选择性。磷酸三丁酯的加入对萃取剂选择性影响很小。
摘要:
采用核化学技术测定了20MeV/u~(40)Ar离子与~(238)U靶相互作用中靶余核的生成截面,由此得到了该反应的电荷分布和质量分布。结果表明,裂变产物源于不同的反应机制,在入射粒子能量为20MeV/u时,对应于重靶余核的“类熔合峰”依然存在。
摘要:
使用加速器质谱(AMS)技术进行了大气中气溶胶含碳组分的来源分析。对于北京近郊区采集的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多元统计模式计算结果表明,TSP的最主要来源是土壤扬尘,对大气气溶胶的贡献超过了50%。然而,AMS技术分析结果显示,大气气溶胶的含碳组分与微量元素组分有十分显著的来源差异。北京(非采暖期)、湖南南岳镇和山东青岛的气溶胶含碳组分中,来自矿物燃料人为燃烧的贡献大约占70%,随着人为活动的增加,这一比例还会增加。
摘要:
用~(85,89)Sr和~(134)Cs作放射性示踪剂,采用静态平衡法和选择性提取法研究了痕量锶和铯在石灰性土壤及其固相组分碳酸钙、有机质上的吸着和解吸,讨论了石灰性土壤中碳酸钙和有机质对整个土壤吸着的贡献,以及吸着-解吸滞后作用。
摘要:
对碘的超热中子活化分析法进行了研究。利用该方法在微堆上测定了血液、食品及土壤中的碘含量,计算了该方法对全血及血清中碘的探测下限。
摘要:
合成了亚铁氰化钾锌类无机离子交换剂并测量了其在模拟高放废液中对Cs~+的静态吸附容量。结果表明,每克干离子交换剂对Cs~+的静态吸附容量为0.9─1.0mmol/g;用溶胶-凝胶法制成的亚铁氰化锌钛小球静态吸附容量为0.72mmol/g。亚铁氰化锌类交换剂可作为从酸性高放废液中去除~(137)Cs的材料。